伊通河:水润春城
长春
长春 > 正文

伊通河:水润春城

与众多城市中的大江大河相比,家乡的那条伊通河也许并不显赫,然而,作为“母亲河”尊贵的存在,它在长春人心中无可替代的位置,却是毋庸置疑的。

乐山乐水,依水而居,在这点上,今人和古人的态度是一致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公元711年,诗人孟浩然接受故友邀请,刚走进“田家”,便被那里的景色迷住了。近处,绿树环抱,别有天地;远处,“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与近处的田园相互映衬。这景致不由让他兴致勃发,于是便“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是另一位诗人李白笔下的宣城,城北是树木葱茏的敬亭山,城东有宛溪一曲,北行与桐棻水汇合,流入丹阳湖。当年李白仗剑远游到此,一见倾心迷上了这里,从此乐不思蜀,一住就是多年。一千多年前,两位唐朝大诗人就为人类描绘了一幅理想栖居的图画。

人类文明,因水而兴。水系,犹如一座城市的血脉;河流,与城市有着深广的渊源;向水而居,历来是人类赓续的追求。而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座生长于斯的城市时,就自然会把目光投注到那条因稀有而珍贵的河流上,那条有着“长春母亲河”之谓的河流——伊通河。

伊通河,名出何处?即使是世居长春本埠的老户人,也未必知道它的由来及含义。笔者溯源钩沉,从《金史》里得知,伊通河最早名为“移燉河”;元、明时称“一秃河”或“一统河”;到了清代,又称其为“伊敦河”;清代晚期,因在河的上游设治为“伊通州”,从此,将河名固定为“伊通河”,袭用至今。

伊通河,其名何意?因其是满语,仅从读音上,我们无法获知它的含义。可是,一旦将其翻译过来,你就可能惊异于这一名字的厉害:伊通河——“波涛汹涌的河”!

据史载,伊通河发源于伊通县,属松花江二级支流,饮马河最大支流。史学家金毓黻曾考证:伊通河“源出伊通县磨山屯、板石屯之山腰水泡,由伊通门流入县境。实长邑第一大水也。”全河长342.5公里,长春境内232公里,城区段48.82公里。200余年来,河水似一条玉带,自南向北,穿城而过,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早在清朝时,河宽水深,有拦洪蓄水之用,可灌溉两岸万亩良田;有舟楫之利,可行驶“三丈五尺的大船”。叵耐到了清道光年间,河水大减,不再通航。也许,从这时起,伊通河便开始了它曲折百结、命运多磨的历史。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是古代哲学家管仲提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穿越千年烟雨,这一理念已被新时代长春人民在治河这一伟大工程中得到了生动的实践和验证。“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就是这一生动实践的最完美呈现。

以1986年为标志,历时30多年,长春人民打响了可歌可泣的伊通河综合治理攻坚战。

30年间,伊通河流域新增绿化面积279万平方米,新建栈桥13座,现有跨河大桥29座,全流域完成截污纳管120公里,治理吐口124个,完成河道清淤347万立方米,黑臭水体处理75处。建成3座污水处理厂,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尤其是,大手笔投资280亿元,对伊通河流域棚户区进行改造。

30年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伊通河上始终奋战着一支治河大军。河之上:清淤,疏浚,蓄水,架桥……河之岸:植树,种草,搭步道,建公园……苦心人天不负,伊通河终于实现了它的美丽蝶变,从此成为长春人民的“城市乐园”。

如今的伊通河,真的“与往年不一般”了!

沿着伊通河景观带从城南到城北,无论你走到城区的哪一个河段,都会惊喜地看到:宽阔的河道,清澈的水面,弹性的木栈道,平坦的石板路,岸边个性的主题公园,百里生态长廊两岸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美不胜收,让你流连忘返。

河水变清了,生态恢复了,各种鸟类每年都从千里之外如约而至。红嘴鸥、琵琶鸭、白眼潜鸭、翠鸟、凤头䴙䴘等珍稀鸟类也陆续到这里安家落户。

变化最大的,应属两岸的公园建设。河之北段的养生岛、雾凇岛扩建完成,新城广场、勤善广场园建工程告竣。河之南段的工业轨迹公园、渔航文化公园、月荷文化公园、月亮岛等“五岛十园”初步建成。特别是南溪湿地公园于2017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后,使这个“绿岛氧吧”“城市之肾”成了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游玩新的打卡地。而建在月亮岛上的“城市之源”广场,将古老地域文化与历史事件有机串联,呈现了长春200余年的城市发展历程。此外,河岸上那矗立的由85位中外雕塑家创作的一幅幅雕塑,“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更加彰显“雕塑之城”的个性神韵……如今的伊通河,已经骄傲地成为长春城市安全的“生命线”、绿色宜居的“生态轴”、魅力长春的“景观带”。而长春市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宜居宜业城市”。

满目是新绿,所见皆春色。伊通河,我向你致敬!(朱晓东)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