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经开区:以实干创新铸就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长春经开区:以实干创新铸就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欣欣向荣的经开区。

欣欣向荣的经开区。

吉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半导体激光芯片自主可控。

吉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半导体激光芯片自主可控。

2023年12月22日,长春经开区“外资企业合作交流恳谈会”举行。

2023年12月22日,长春经开区“外资企业合作交流恳谈会”举行。

导言

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开人只争朝夕、披荆斩棘,推动全区发展的图册不断“上新”。

追梦,奔跑,一刻不停。在生产车间,在科创前沿,在改革开放的一线,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经开人正以实干创新铸就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从生产车间到项目工地,机器轰鸣,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忙碌的场景彰显着经开区产业朝气蓬勃,城市活力迸发,聚焦光电信息、医疗器械及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一路向“新”而行,努力将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全市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注入强大动力。

从陆续出台政策“大礼包”到一个个贴心的服务举措,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已成为经开区的金字招牌,催生出聚企强磁场,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安心、舒心、放心、顺心扎根经开,茁壮成长、追逐梦想。

从一条条通道的拓展到一架架货机的起降,再到一次次友好交流的握手,将商机“引进来”、让发展“留下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发挥着跨境电商、海铁联运、中欧班列等口岸和通道优势,以大通道带动大贸易、以大贸易带动大产业,打造开发开放的新高地。

切实扛起国家级经开区的使命与担当,经开区以奋斗之姿,持续唱响奋进曲,让照亮前程的缕缕阳光交织,让滋润土地的滴滴之水相遇,让干事创业的股股力量交响。

开辟新赛道 塑造新优势

寒冬里,雪花纷飞,然而,经开区良好的发展势头却让人感到春的温暖。作为省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和开放创新的先行者,经开区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把以光电信息、医疗器械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以新发展格局重塑经济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走进已经竣工的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这里已有24户企业入驻,它们个个本领高强:有的企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加工、检测高效无人化的闭环,有的企业主打产品销往全世界,有的企业生产呈“几何式”增长态势……在这里,同业集群、专业相辅、链式互补、协同发展,积蓄起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一边是光电信息企业马不停蹄忙生产、抓创新,一边是项目建设红红火火,加速推进。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园二期、三期工程同样“火力全开”,倾力打造千亿级的光电信息产业集聚区,助力我市新兴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在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园三期项目建设现场,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工人昼夜两班倒不间断施工,抢时间、赶进度,确保项目工程如期完工。据了解,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园三期项目计划总投资19.7亿元,总占地面积6.7万平方米,2022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6月完成全部工程建设。要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建设完成综合楼、科研楼、研发车间、动力中心、化学品库和停车楼等工程,确保光电企业如期入驻运营,构建光电产业生态圈,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据了解,这么大体量的项目,如果按照长春项目建设周期来看,通常需要36个月的工期。而从目前工程进展来看,三期项目工程进度至少提前10个月。

经开区光电信息产业园三期项目是经开区利用区位优势,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量身建设,助其打造CMOS相机产业园基地,破解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省、市重点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CMOS图像传感器、超精密光学仪器、集成电路等为主导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集群,有望形成我市除汽车之外的第二大支柱型产业。

经开区正集全区之力把光电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深化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形成的“规划共商、园区共建、政策共出、招商共谋”合作共建模式,合力打造光电信息产业街和产业带;同时,加快一同规划建设产业园5期至8期工程,将福州街等打造成为引领科技潮流、传承文化血脉的“网红打卡地”,让光电品牌成为经开最亮眼的金色名片。

下一步,经开区将集中资源力量,支持优势企业发挥牵头作用,补链强链长链,培育壮大产业链应用生态;同时,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强与央企、行业头部深度合作,前瞻性布局落位一批战略性、支撑性项目,壮大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依托激光创新中心、青年双创基地,打造高能级“专精特新”培育场所;实施技术源头掘金计划,发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大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产出一批战略性、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组建科技速递专班,建立中试、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效链接的“舟桥”机制,整合政策清单、企业点单、科技订单“三张清单”,切实提高科技成果深度转化水平。

除了光电信息产业之外,医疗器械作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成为经开区产业版图上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之星。

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配套区,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力争“十四五”末期,吉林省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示范园将集聚100户医药健康生产企业,形成百亿产值,并建成东北最大医疗器械产业园,成为全省最具特色的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基地和产品进出口基地、全省医疗器械产业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集聚发展目的地。

龙头带动、园区辐射、创新环境吸引……如今,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形成集群发展态势,新的业态、新的产业、新的模式不断创新涌现,拓宽未来发展格局。

扩大对外开放“朋友圈” 注入发展新活力

2023年12月22日,在由长春经开区(兴隆综保区)、吉林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共同主办的长春经开区“外资企业合作交流恳谈会”上,纬湃、富维安道拓、博泽、海拉、邦迪、马瑞利等24户行业龙头企业,以及11位吉林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代表相聚一堂,谈感想、话发展、道期盼。大家分别介绍了企业概况、生产经营现状、产值预期及未来发展规划,同时也纷纷对经开区给予企业一贯的关注、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进一步坚定了企业在经开区发展壮大的信心。

此次活动是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经开区延伸外资企业服务的一项务实行动,共同开启政企协三方合作的全新篇章,在长春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外资企业已成为经开区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开区乃至长春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经开区将一如既往地把企业家当亲人,把服务企业当品牌,坚定不移地关心、服务、支持外资企业,全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为企业成长创造适宜土壤,为企业家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的舞台。

而这只是经开区坚定不移推动开放,扩大“朋友圈”的一个缩影。

走进位于兴隆综保区北侧的长春兴隆铁路口岸,在集装箱场站内,吊车不断往返,将集装箱摆放整齐。即使在寒冬里,作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长春兴隆铁路口岸也是一派繁忙景象。

从2015年8月31日的双线贯通,到现在的平稳常态化运行,作为我省以“阶梯班列”方式连接“一带一路”沿线成熟的多式联运干线线路,多年来,中欧班列(长满欧)往返于长春与欧洲腹地之间,架起经贸合作的“直通桥”,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快速衔接欧洲腹地提供了强大助力。

中欧班列(长满欧、长珲欧)的运营方、长春国际陆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玥表示,作为我省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以长春为枢纽的中欧班列已连接“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贯通俄罗斯境内近百个铁路站点及欧洲腹地30个城市站点,成为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稳外贸和保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的重要支撑。

“通过‘长满欧’,从备货、发货到货物到达目的地时间大幅缩短,这让我们有了更强的信心和更充足的资金去开拓新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负责人深刻体会到“长满欧”带来的实惠。

多年来,兴隆综保区在打造吉林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通对外新通道、打造特色功能、服务外贸产业等方面收获了累累硕果,有效弥补了我省对外开放功能短缺,初步建成了我省向北开放的“桥头堡”。自运营以来,赋予“先行先试”重任的兴隆综保区创新“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秉持“24小时通关全服务”理念,在全省开放进程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打开了长春与世界无缝连接的大门,建设了完备的仓储、物流、厂房、监管等基础设施,建成了铁路、整车、肉类等口岸,打通了包括国际道路运输(TIR)在内的“公、空、海、铁”四位一体国际物流通道,获批了联合国“口岸及有关地点代码”,实现了海铁联运“一单制”,形成了“一港一区一中心”发展格局……在国内外客商眼里,兴隆综保区是没有海水的“国际港口”、没有跑道的“国际机场”、不出国门的“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凸显。

“要在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实现新突破!”经开区抢抓东北全面振兴等重大机遇,发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口岸、通道、功能等优势,在整车、二手车、粮食、能源进出口等方面强化国际合作,推动重点企业走出去,全面实施“南延北拓、外引内提”工程,力争用2~3年把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开放发展新高地。其中,将围绕中国一汽、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中车长客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深挖需求,助企降本增效;将引进跨境电商企业进驻,推动跨境产业链集群化融合发展;将建设全省外贸产业孵化基地;争取设立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将培育和引进生物医药中间体加工贸易项目,构建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的加工贸易体系;力争兴隆综合保税区明年进出口额突破百亿元。

用心打好“服务牌” 让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

“入驻到产业园,政策上给我们房租减免,对于我们初创企业来说,经营成本上节约了许多,经开区给我们很大支持,自由大路和福州街交会处的地理位置靠近市中心,方便员工出行和住宿,也方便企业招聘。”谈起光电产业园的办公环境,长春长光大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旭赞不绝口。自从进入园区,他们的员工规模也从20多人增加到40多人,随着业务不断增多,人员也会陆续扩充,订单量也将逐年上升。

吉林珩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昊也表示,“园区都是精装修,企业只是简单做一下改造就可以拎包入驻了。”作为一家以研发为主的企业,前期投入在研发上的费用就很大,有了经开区光电产业园的大力支持,企业可以更好地开展研发工作。

营商环境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企业说好才是真的好。

这些年来,经开区始终把营造优质营商环境视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并把它当作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出新的举措,通过建立“亲”“清”的政商关系,形成了具有经开区特色的软环境建设之路,用心打好“服务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与城市共荣共生,“双向奔赴”。

走进经开区,随处可见驻(助)企服务专员忙碌的身影,“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理念已成为共识。

“四场招聘会大大缓解了用工问题,我们接订单的底气就更足了!”长春进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拉着经开区驻(助)企服务专员于艳辉的手感动地说。车间内,生产设备忙碌运行,操作工人全部投入岗位,现场机器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原来,得知企业技术工种人才缺口大,于艳辉积极奔走,多方协调,迅速与经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接,通过线上线下发布企业招聘信息、举办招聘会等方式助企招揽人才,同时积极对接经开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帮助企业了解区内最新工业企业扶持政策。

知企业难,解企业需。在经开区,走访服务企业不是简单走过场,而是做到服务“真到位”。

“有了经开区靠前、专业的帮扶,坚定了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的信心!”邦迪汽车系统(长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贺宝权说,企业想要申报省级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如何申报,却让企业一筹莫展。了解情况后,驻(助)企服务专员王海天主动上门,对申报问题逐一排查、反馈、提出解决方法,给企业梳理材料和补充台账指明了方向,既帮助企业对自身“绿色工厂”创建情况进行剖析,又加快了申报审核效率。

为打好服务这张牌,经开区精心打造了“1+5+2”升级版驻企模式,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带头包保区内123户重点企业,624户重点企业由208名驻(助)企干部全覆盖包保;创新推出副处级领导干部担任企业服务首席事务代表工作机制,构建四级联动问题解决机制,帮助企业快速解决问题。截至目前,收集基础设施保障、人才招聘、融资需求等各类问题共106件,办结106件,问题办结率100%。

不仅如此,经开区还全面推进政务大厅便利化建设:建设24小时自助服务区,增设儿童游乐区、图书角等便民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办事企业和群众多元化体验感和满意度;设置帮办代办窗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设置“政策兑现”窗口,实现政策直达“全城通办”;高效组建“协同服务网”,依托“专班+窗口”和“专班+代办”的服务模式,组建协同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只进一扇门”改革,95%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达到“应进必进”,真正实现“推开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制订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接件即受理”工作实施方案》,与13个审批部门签订接件授权委托书,并梳理形成各部门接件事项清单,有效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当场办理,快捷办理。加强对便民服务中心业务指导。此外,经开区还全面开展满意度电话回访工作。建立政务服务回访制度,牵头组织10余家单位抽调专人组建团队开展回访工作。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