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9%看长春工业经济新活力
长春
长春 > 生活 > 时尚 > 正文

从6.9%看长春工业经济新活力

长春工业的三季报,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

——“稳”的根基在加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6.9%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的动能在集聚,新能源汽车、氢能列车、光电雷达等创新产品迭出;

——“智”的底色在彰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成效显著,跻身全国前列;

——“新”的生态在加速构建,从航天航空到仿生机器人,从光电信息到生物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长春,正以“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蓝图,用创新破局,以智造赋能,凭生态聚势。这场深刻的结构之变、动能之转,不仅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缩影,更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进阶的生动注脚。

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装配产线。

聚焦转型促升级 汽车产业焕发新活力

坐拥“汽车城”美誉,长春汽车工业正蓄力起势,持续实施国家级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车工业完成产值3299.3亿元,这一数据的背后,是长春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坚定步伐。

在一汽红旗工厂,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舞动、高效协作,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依次驶下生产线,尽显“中国智造”的硬核实力。红旗品牌加速布局新能源赛道,一汽红旗天工05、天工06、H5phev、国悦增程版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密集上市,以丰富选择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在今年上海车展上,C+级豪华纯电/混动轿车H9、SUVHS9和红旗品牌首款豪华硬派越野车惊艳亮相,凭借前沿技术与高端定位,彰显长春汽车工业在豪华车电动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赢得业界广泛关注。

重大项目接连落位,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汽-大众5款CSP平台新能源车型正式落位长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生产的Q6Le-tron等高端电动车型陆续上市,标志着长春在豪华电动车制造领域迈上新台阶。从经济型到豪华型,从纯电到混动,长春正在构建覆盖各个细分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矩阵,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

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实现量产。

智能网联生态的加快构建更为汽车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长春市完成了净月潭景区18公里文旅示范先行区和汽开区23公里测试验证先行区“双先行区”建设和改造,持续与中国一汽深化合作,支持中国一汽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全力推进具有北方寒区冰雪特色的测试和示范场景建设,打造全域寒区特色“实验室仿真+封闭道路+开放道路”全系统测试链条。这些前瞻布局不仅大幅提升了长春汽车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更在持续培育面向未来的产业新生态,推动汽车产业从“制造”向“智造+服务”深度转型,让“汽车城”的新活力持续迸发。

一汽解放J7整车智能工厂。

培育动能补短板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如果说汽车产业是长春工业的“压舱石”,那么新兴产业就是驱动城市未来的“新引擎”。今年前三季度,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开花,不仅为长春工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澎湃动能,更以集群突破之势,精准补齐了区域产业结构偏重、新动能接续不足的短板,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基因”愈发鲜活。

在轨道交通领域,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研制的全国首列氢能文旅列车“氢春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实现零碳排放,金属基体加碳纤维缠绕结构的储氢系统破解了低温环境下氢燃料电池性能衰减的行业难题,配备三级安全防护,可在严寒气候下稳定运行。更令人振奋的是,中车长客的创新步伐从未停歇:时速250公里氢能动车组正加快研制,计划今年年底完成,将填补高速干线氢能交通空白。而国内首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也精彩亮相,最高运营时速达600公里,凭借“贴地飞行”的速度优势,再次刷新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的技术高度。

光电信息产业同样展现出蓬勃生机。围绕北湖未来科学城建设,长春正全力打造光电产业增长极。重点支持长光卫星取得百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订单,加快存储能力1400P的二期数据中心建设;推动长光智欧高端显微物镜、长光辰谱光学系统镀膜等新项目开工建设;促进长光启衡高精度编码器、禹衡光学光栅尺量产满产……创新链与产业链在长春深度融合。前三季度,全市电子产业产值达235亿元,同比增长3.8%,预计2025年光电信息产业综合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大关,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生物医药产业在前三季度以15.8%的同比增速,有效弥补了传统产业增长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短板。金赛药业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金蓓欣(伏欣奇拜单抗)正式获批上市,有望成为中国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最大单品。蓝浦浩业研发的国内首个人参来源化妆品新材料“人参半乳糖醛酸寡糖”通过国家药监局备案。永春医药城的加快建设,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永春细胞产业园、中科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园等一批引领性项目集聚落位,联东U谷、深圳清南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核心区已累计落位生物医药、新兴消费等产业项目45个,从研发到转化的全链条生态正加速完善。

在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破土成林”,通过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金赛药业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调整机器运行参数。

数字赋能强根基 “智改数转”成效显著

AGV机器人在车间内精准穿梭,将各类物料稳稳送达生产线指定点位;工业机器人化身“全能工匠”,灵活的机械臂在流水线上伸展、旋转,完成一道道精密加工工序;而智能控制系统则如同工厂的“神经中枢”,实时调度生产流程、监控设备状态、优化资源配置……如今,越来越多的长春工业企业正以“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为“新引擎”,在生产车间掀起一场“效率革命”,让生产更“高效”,让制造更“聪明”,让发展更“高质量”。

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智改数转”被誉为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市高质量抓好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任务落实,目前已完成四批共171户试点企业奖补,计划完成第五批试点企业奖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建设43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上云用云中小企业达到104家,打造“小快轻准”产品及解决方案85个。在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30个试点城市的中期绩效评价综合考核中,长春市排名第5位,成效显著。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我市积极培育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全力争取省级“智改数转”政策支持,累计获取省级资金4.27亿元,全省占比65%以上。

企业实践是转型成效的有力印证。长春旭阳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向敏捷、融合、自驱的数字化制造企业转变。

长春富晟李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得益于研发创新和生产运营的数字化赋能,生产线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机器人协同作业,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套座椅下线。这些企业的成功实践,为更多中小企业开展“智改数转”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创新驱动谋突破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密码。今年前三季度,长春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平台培育、人才集聚、技术攻坚,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创新平台加速培育——全市累计培育和创建企业技术中心471户,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33%。加强企校协同创新,全市纳入政策支持范围的产学研创新团队509支。由吉林省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吉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让创新成果转化通道更加顺畅。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长春通视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激光指示系统等13个项目新入选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关键零部件和重点新材料推广应用项目库。这些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不仅解决了产业链供应链瓶颈,更提升了长春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高端人才引领创新——大力支持院士创业和青年人才留长春发展,累计实现12位院士16个创新创业项目在长春成功落位,大幅加速高端创新成果本地转化。这种“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兴产业”的模式,为长春工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关键技术攻坚发力——按照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安排,征集全省聚力攻坚专项课题工作。今年,我市共有12个专项课题获得资金支持6320万元。这些专项课题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开展针对性技术攻关,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具身智能这一未来产业赛道,长春更是抢先布局: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月泉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吉林省机器人及传感器产业联盟正式揭牌成立,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正式入驻。

从院士领衔的重大项目,到青年人才的创新实践;从关键技术的集中攻关,到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长春正以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筑牢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根基。

吉林求是光谱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装配区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组装及半成品调试。

狠抓项目强投资 产业支撑能力提升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我市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较全社会投资增速高10.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23.2%,工业投资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

项目建设高效推进。截至目前,奥来德OLED显示用关键功能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中粮油脂长春新建60万吨/年油料加工项目等424个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现开(复)工建设。续建项目稳步推进,新建项目加速落地,形成了“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

令人振奋的是我市成功申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为长春市争取3亿元国家配套奖补资金支持。

今年前三季度,长春工业经济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这份答卷,是汽车产业转型的坚定步伐,是新兴产业崛起的澎湃动能,是数字赋能的效率革命,是创新驱动的核心突破,更是项目建设的坚实支撑。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长春工业的“向新”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来源:长春政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