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之后的长春,寒冷中酝酿着新的生机,即将迎来冰雪旅游旺季。作为冰雪旅游的热门区域,净月高新区正推动“影视+文旅”融合,在冰天雪地中讲述更火热的文化故事。
与此同时,在长春净月影视文创孵化园内,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排练厅内,吴旭和同学们正在为原创文旅剧《守土有责•吴大澂》进行排练,铿锵有力的台词在排练厅内回荡。这所在近期刚刚揭牌的影视专业学院,承载着将长春电影文化血脉薪火相传的使命,正成为新时代影视文旅人才培养的摇篮,为长春这座“电影城”输送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为长春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成为长春影视文旅人才培养的摇篮。
大师课堂
在“摇篮”里传承匠心
走进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这所学院拥有的不仅是“长影”这块金字招牌,更有一套“软硬兼施”的育人体系。
宽敞明亮又极具艺术感的教学环境、两人间带有独立卫生间和空调的宿舍、科技感十足的实验室……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学生们赞叹不已。正如学生金庭萱所言:“在这里学习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能触摸到中国电影最深厚的底蕴和最前沿的脉搏。”
“硬件上,我们拥有符合专业标准的教室、排练厅、实验室,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设备。”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院长钟磊介绍,目前,学院已建设了教学楼4栋、剧场1栋、体育馆1栋、食堂1栋、宿舍2栋,智慧教室86间,形体室、小剧场、声乐教室共300余间,涵盖3D渲染机房、数字人制作中心、电影混录棚、XR实验室、动捕实验室等。同时,还设有图书馆、学习区、讨论区、健身区等,全方位满足学生高质量学习生活需求。
但比硬件更硬核的,还有学院的师资力量。编剧史建全、汪海林、刘毅等定期来校授课;演员刘佩琦、斯琴高娃、侯天来、刘之冰作为名誉院长和专业带头人;引入法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热罗姆,久负盛名的路易斯•卢米埃尔电影学院校长文森特,艾美奖获得者、著名编剧大卫•德芬迪常态化授课……课堂上,老艺术家分享拍摄轶事,对电影镜头语言的剖析入木三分,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电影创作的魅力与艰辛;在实验室内,专业老师悉心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光线叙事,通过光影的巧妙组合,传递情感和故事。这种“大师课堂”模式,将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与市场最新的审美潮流、技术动态紧密融合,无缝对接。如此星光熠熠的师资阵容,确保了学生能够接受国际水准的艺术熏陶和专业教导,为他们的电影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邸颜萱感慨地说:“在学校,我们不仅能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有机会直接向行业顶尖大师请教,每一次大师课都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拍’,更要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拍’‘为谁而拍’。”钟磊称,这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电影情怀与工匠精神的传承。在这里,学生们触摸的不仅是摄像机,更是中国电影的根脉与灵魂。他们在大师的引领下,汲取着电影艺术的养分,传承着电影人的匠心,向着成为优秀电影人才的目标不断迈进。

星光熠熠的师资阵容,为学生们电影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
大学课堂直通产业前沿
产教融合,绝非一句口号,而是净月高新区影视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净月高新区的整体布局下,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精准对接区域影视文旅产业链,系统性地构建了“教学-研发-实践-产出”一体化的育人生态。
学院所在的长春净月影视文创孵化园,本身就是一个产业生态圈。园区内,多家影视制作、传媒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浓厚的产业氛围。一园之内,学生们的课堂与企业的“片场”实现了物理空间的零距离。更可喜的是,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还以“双轮驱动,产教融合,AI赋能”为培养特色,打破了学科壁垒,建设文旅影融合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跨学科专业能力的融合发展。
为深度对接产业,学院还与长影集团、携程集团、喜马拉雅集团、光线传媒集团、横店影视集团、东方影都集团、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香格里拉集团、万豪集团、希尔顿集团、华住集团等单位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打造了坚实的产教融合实体平台。不仅与头部企业共建了8所专业教育学院,覆盖从内容创作、技术制作到产业运营的全链条,更布局了10余个核心实践基地,打通了从“课堂”到“片场”的“最后一公里”。

喜马拉雅有声剧创作中心录音室内,配备了先进录音等设备。
走进喜马拉雅有声剧创作中心,配备了先进录音等设备的录音室内,可满足几十人的同时配音需求。“我们不只让学生辅助制作有声剧,而是让他们写剧本、配声音、做后期,全链条参与制作。”钟磊介绍,学院致力于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有声剧创作中心,与学院共建“前店后厂”的合作机制——企业出设备、出项目,学院出人才、出创意,让学生们“入学即入行、上课即上岗”。
“参与真实项目让我们快速成长,对行业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上。”学生张浩岩称,这种实战经验无比珍贵。
校地携手
人才活水反哺区域发展
“荒唐、荒唐,将哨所修建在图们江北岸,大人,他们这是要生吞我们的疆土呀……”在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的排练室内,传出兵器的碰撞声和演员们慷慨激昂的台词声。这是大学生们正在排练原创文旅剧《守土有责•吴大澂》。“学院经常对接剧组,再由师哥师姐带着我们排练,让我们有机会去长影旧址博物馆、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各地演出。”饰演小兵的大一新生吴旭告诉记者,在学校,参演实践的机会非常多,他入学不到2个月,就参与到了从剧本研讨到表演训练、从服化道准备到舞台表演的完整创作流程,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这对他未来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学生们在校内排练原创文旅剧。
培养人才是基础,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则是关键落脚点。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落户净月高新区,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双向奔赴”的目标。在学院,学生们在这里不仅进行理论学习,更是参与到各种真实项目之中,得到充分的实践。
钟磊介绍,目前,学院的学生已经参与实习实践基地影视项目、地方文旅项目40余项。其中,学院273名师生作为演职人员、跟组编剧等,全程参与制作电视剧《老舅》;参与摄制的吉林省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年度重点规划项目《由南向北》,荣获抖音年度重点定制剧资助,周播放量6102.4万,获抖音年度第4名;创排的红色舞台剧《烽火长歌》,已经在长影旧址博物馆演出;原创话剧《唱唱儿》更是入围国家艺术基金小剧场戏剧项目终评前三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落户净月高新区,不仅为本地文旅项目注入创意、为影视企业提供专业人才,还将形成青年艺术家的集聚效应,这股人才的活水,正持续不断地反哺着净月高新区的影视文旅产业生态,为长春构建“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净月力量”。
从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到新时代影视人才的“摇篮”,净月高新区正以长影电影学院正式入驻为新的起点,通过深度的产教融合,搅动影视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这片曾被电影之光深情照耀的土地,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银幕,点亮下一束光。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