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18条措施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全力打造基层治理的“新区样板”

长春新区:18条措施完善应急处置体系 全力打造基层治理的“新区样板”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5月28日,长春新区出台《关于完善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18条措施》,全面落实省委“基层建设年”部署,总结运用疫情防控经验,着眼抓早抓小抓基础、强基赋能补短板,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构建“平战结合”、“平急转换”的群防群治工作格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基层治理的“新区样板”。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能力。长春新区积极健全四个机制,夯实治理责任。建立条块结合的协同联动机制。围绕“大部制、扁平化、专业性、高效率”,构建新区与各开发区定位准确、权责清晰、统分结合、运行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干部下沉的一线服务机制。常态化建立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包保开发区、各开发区班子成员包保乡街、乡街干部包保社区、新区及各开发区机关干部包保小区的层层包保责任制,包保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分别担任乡街、社区、小区“第一书记”。建立扁平高效的常态指挥机制,建立月联席会议机制,由乡街组织,乡街班子成员、包保领导干部和属地卫生、公安、消防、城管、市场监管等站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共同研究区域重大事项,“急时”迅速转换为乡街应急处置“一线指挥部”;全覆盖建立小区党支部,固化小区第一书记,突出抓党建引领,建强基层组织,落实惠民政策,提升治理水平。建立平战转换的应急处突机制,从新区到各开发区、乡街及社区,层层组建应急处突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配齐配强人员,制定完善应急预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建设五支队伍,增强治理力量。充实基层主力队,加大向基层一线倾斜力度,下沉机关人员充实到各开发区和乡街。优化社会志愿队,擦亮新区“蒲公英”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动员全区150支、6000余名的“蒲公英”志愿者队伍下沉社区,服从居住地社区及小区党组织统一调配指挥。建立党员突击队,统筹新区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人员力量,按照就近就便、有利工作原则,以乡街为单位进行编组,组建8支基层党员突击队,由处长任队长,每队20人,日常配合乡街抓治理、解难题、办实事;“急时”服从乡街统一指挥,突击支援社区、小区,发挥骨干尖兵作用。组建应急“扑火队”。新区及各开发区,由卫健局、应急局牵头,各组建新冠疫情防控和综合应急处置2支“扑火队”,属地层面以各乡街为单位各组建一支应急“扑火队”。储备人才专家队,着眼于抓好平时和“急时”专业人才队伍引育留用工作,建立公共安全应急决策咨询高端专家库、分门类公共安全专业骨干人才库、基层专业化应急实用人才库。通过夯实基层的人才基础,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突出五个重点,提升治理水平。创新“社区+物业”治理模式,推进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物业委员会成员,鼓励物业公司经理或负责人担任小区网格联络员,日常吸纳物业客服或管家担任民情信息员或综治协管员,并兼任楼栋长。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组织社区工作者、“三长”、管片民警(辅警)、物业人员,对辖区居民、“十小”门店等登门排查,全年至少开展全覆盖“敲门行动”2次,健全小区居民和“十小”门店全面“特征值”电子信息台账。提升数字化管理效能,深入推进“一网四平台”建设,加快实施智慧社区建设,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扎实做细助企服务,扩大街道社区“朋友圈”,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单位“四社联动”,采取“街道社区+机关”“街道社区+学校”“街道社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方式,纵向组建党建联盟。通过重点领域突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强化四项保障,推动治理落实。织密党的组织体系,构建起“社区党委(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链条,实现阵地搬到家门口、组织建到最基层、服务做到心坎上。强化考察激励,坚持在下沉服务和重大突发事件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建立下沉干部、志愿者“急时档案”和工作记录卡,作为选拔任用、评优评先、人才评选、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稳定基层队伍,优秀公益岗、网格长为社区党员优先发展对象,纳入社区“两委”后备人选。注重将疫情防控期间表现突出、群众认可度较高的志愿者、网格员等培养成为社区“两委”后备力量。加强督导落实,新区成立以党工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专班,以“五化”工作法统筹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加快推进基层治理工作落实落细。

夯基垒台,为基层治理赋能。长春新区将着力提高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增强基层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劈波斩浪驶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