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长客:助力中国标准动车组跑出“加速度”
长春
长春 > 资讯 > 正文

中车长客:助力中国标准动车组跑出“加速度”

“北京冬奥会虚拟演播室及冬奥5G列车直播”摘得“奥林匹克金环奖”最佳创新和布景设计奖银奖,彰显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高铁+5G+4K”的技术实力;在2022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暨2022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评比中,中车长客以京张智能动车组拔得头筹;中车长客两个团队在2022年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斩获一银一铜……在中国标准动车组十年研发、赶超、领跑过程中,中车长客始终担任助力中国标准动车组跑出“加速度”的重要角色。

图片

“复兴号”高寒动车组顺利运营。(资料图片)

7640项试验成就84%中国标准 为世界高铁树立新标杆

回望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起始之年——2012年,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导下,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中车、西南交通大学等产学研单位,开始共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50公里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包括中车长客在内的60余家科研单位、企业协同合作,70多位院士、近千名教授、2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工作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中车长客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研发团队用了5年时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实现了中国标准动车组从启动研发到最终定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标准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比达84%,11个系统96项主要设备采用了统一的中国标准和型号。“突破”不仅是百分比的“较量”,更激发了中车长客人勇攀技术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重要的时间节点”至今仍铭刻在中车长客首席技能专家、“大国工匠”李万君脑中。2015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下线;2016年7月,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徐客运专线进行时速420公里交会试验,完成世界首例在实际运行轨道上进行高速列车会车试验;2017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2017年9月,‘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作为一名参与者,我体会到了作为中国技能工人的自豪感。”李万君说。

“标动家族”不断增容扩编 以系列化产品进军特殊环境

350公里、250公里、16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8辆短编、16辆长编、17辆超长编不同编组形式,动力集中和动力分散不同动力牵引模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以系列化产品进军零下40摄氏度高寒地带、海拔5100米高原地区等特殊环境。

因“标动家族”不断增容扩编,参与研发、生产的中车长客人还为 “复兴号”赋予了“列车之最”。

“中国标准动车组整车运行阻力较原有车型降低12%,是截至目前‘最节能低碳环保成员’。”技术人员还形象地比喻道:“当列车以时速350公里运行时,人均百公里能耗仅为3.64度电,相当于客运飞机的1/12、小轿车的1/8、大型客车的1/3,在京沪高铁上每来回一趟可节省5000多度电。”

“最抗冻成员”则非时速350公里“复兴号”高寒动车组莫属。据中车长客高级工程师马凯介绍,研发团队采用密封防雪、低温防冻、冷凝水防治等措施,解决了高寒气候下运行的防寒保暖、转向架积雪、关键部件冻结等难题,使动车组在极寒环境下也能奔跑如常。

拥有智能化感知系统、全车遍布2500多个传感器、实时采集1500余项车辆运行信息……“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成了当之无愧的“最聪明成员”。随着动车组在京沪、京广、京哈、徐兰及成渝高铁运营,大大提升了高铁运载安全系数。

跨海过桥不减速 为世界高铁贡献“中国方案”

从世界首条穿越高寒地带的耐高寒动车组,到穿越戈壁大漠的抗风沙动车组,再到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4000多组高速铁路动车中,中国标准动车组已累计配属超750列,约占全国动车组总数的22%,累计安全运行8.36亿公里,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出行方式。

不仅如此,凭借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和装备制造技术体系,中国标准动车组还实现了跨海过桥不减速,以“中国标准”出海,为世界高铁贡献“中国方案”。

前不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G20峰会上,中国中车以中国标准动车组为技术平台,为印尼雅万高铁量身定制综合检测列车,标志着我国高铁列车“走出去”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国标准与“中国方案”,正在世界舞台持续释放影响力与美誉度。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