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大菌物学科45年:从零开始的飞跃

吉林农大菌物学科45年:从零开始的飞跃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科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所倡导和创建的优势、特色学科。成立45年来,学科已为我国食药用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创了我国菌物学科大学教育的先河。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周宗璜、李玉等专家学者便准确认识到菌物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菌物产业发展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大批菌物创新人才,才能为中国菌物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1978年,吉林农业大学成立了真菌研究所,开启了菌物学研究的新篇章。

从最早提出菌物、菌物学和菌类作物的概念后,在几十年菌物学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在李玉院士的带领下,以战略性思维、国际化视野和超前发展的眼光,不断发展和完善着菌物学学科体系,整体推进了学科建设。2002年,吉林农业大学创立了全国首个“食药用菌”专科专业;2009年,升级为“应用生物技术(食用菌方向)”本科专业;2019年,更名为“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此外,从2002年开始,吉林农业大学先后拓展出菌物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从而建成了国内外第一个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菌物学学科发展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李玉院士还在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倡导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遴选成立了英才班,形成了菌物学科“本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构建了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全覆盖的专业人才培养链条。

目前,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科有高级职称教师近30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形成了以国家教学名师院士等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为代表的高水平人才队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和教学奖20余项;获优秀教学团队、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菌物学科还拥有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学校菌物学科还援建了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食用菌产业,并与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菌物学科虽然是基础研究类学科,但同样是创新的源头,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强基固本,才能为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科就始终紧密围绕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以菌物为学习对象,结合生态学、遗传学、植物病理学、免疫学及化学等多领域,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深入开展分类、资源、育种及栽培、生物信息、活性成分等各方面的研究。

在学科带头人李玉院士的引领下,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科的发展潜力巨大,该专业的毕业生兼有工程与管理的基础,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及组织管理能力,因此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目前,菌物专业的毕业生们主要分布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龙头企业中,大部分都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5年来,作为我国菌物学科人才培养的“摇篮”,吉林农业大学持续为国家培养着大批菌物专业人才;45年来,作为我国菌物科学领域科技创新的“高地”,吉林农业大学持续为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而不懈努力——从1978年的年产量5.7万吨,发展到目前的年产量超4000万吨,实现了惊人的700倍增长,年产值达3000多亿元,食用菌一跃成为我国粮油蔬果后的第五大种植产业。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柞水县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为柞水木耳点了赞。这也令以李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在教育教学、科研一线以及田间地头上奋战着的菌物工作者们倍感振奋,信心满满。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也更加明确了建设一流大学必须首先建设一流学科。

未来,吉林农业大学将继续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而菌物学科也将持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吉林日报记者: 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