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长客自主创新让“大国重器”更有底气
长春
长春 > 资讯 > 正文

中车长客自主创新让“大国重器”更有底气

就在前不久,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了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试验。仅相隔8天,3月29日,由中车长客设计制造的清远磁浮列车,即在清远磁浮旅游专线某区间上行线实现了达速试验,并以时速132.9公里刷新该列车最高运行速度……

今年一季度以来,在各大短视频平台,来自“中车长客造”的震撼冲击波频频“出圈”、霸屏圈粉——不仅“复兴号”能快到1分钟前行5583米,中车长客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一个个“首次”“首列”的创举,助力长春在装备制造这条赛道上坚定前行。

图片

整洁的车厢。

达速奔跑 意义非凡

“如果说氢能源市域列车达速运行,意味着中车长客在列车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中,实现了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新突破,那么,这次清远磁浮列车成功完成达速试验,并刷新最高运行速度,就代表我们造的磁浮列车在牵引、制动、悬浮、动力学性能等车辆技术规格方面均已达标。两次达速奔跑,意义非凡!”中车长客相关技术人员说。

本次参与试验的清远磁浮列车,是中车长客新一代中低速磁浮列车平台产品。因创新采用常导电磁悬浮和车载短定子直线电机牵引技术,使列车牵引系统的容量足足提升了48%。不仅如此,通过增加自牵引功能,既满足了列车无高压自运行需求,还将悬浮能力提升了8%,且单列车载客量可达500人。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为确保试验顺利进行,中车长客自2023年8月以来,多次组织开展现场服务,排查、追踪多项问题,并提供技术方案,突破了制动销轴方案升级、制动系统防电磁干扰及提升车辆悬浮稳定性等关键问题。“现场技术人员与试验人员相互配合,采集列车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数据,完成了29项型式试验和4项研究性试验,当得出车辆指标均优于设计目标的结论后,我们就知道这次试验成功了一半。”一位参与试验的工作人员高兴地说。

“首列”下线 “更”字为先

3月28日,随着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正式开通运营,由中车长客研制的轻量化、模块化、高强度列车,再度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网红专列”。殊不知,为打造更具动感活力、更绿色舒适、更安全智能的新型科技列车,中车长客研发人员背后付出多少努力。“我最喜欢车厢配备的‘拥挤度智能显示屏’,这个设计太人性化了,上下班高峰期也不怕挤不上车。粉色座椅和把手也给人一种青春焕发的感觉,这列车已经在我朋友圈被刷屏了。”“00后”长春乘客宋茹的认可,道出了许多市民的心声。

这波来自“家乡人”的点赞热度还没过,近日,“中车长客造”又在相隔近3000公里外的厦门掀起了新关注——近日,随着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首列车在中车长客下线,闽南地区首列全自动驾驶列车自此诞生。

图片

厦门地铁6号线首列车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线。

研发团队取白鹭展翅之姿、融水仙绽放之韵,使所设计的车头造型呈现出向上进取、展翅高飞的曲线美。不仅更美观,采用B型铝合金鼓形车体打造而成的列车,还将成熟领先的技术成果融入其中,成功打造出更智能先进、更安全舒适、更高颜值的B型地铁标杆产品。“司机台采用的是碳纤维材料,可隐藏式翻转,您看,可以说是现代感、科技感十足。”列车设计人员说,仅这一列车就承载了50余项自动化功能,并首次配备车地无线转储系统。“这列车还采用‘电制动到零’技术,也就是说,它能快速响应信号系统的制动要求,使停车精度更高、冲击力更小,乘客舒适感更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近日,2023年度“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来自中车长客的正高级工程师鲍洪阳喜获“铁道工程师”荣誉。这位曾摘过“火车头奖章”的年轻工程师履历挺丰富——参与过中国标准动车组、智能动车组等侧墙、整车加工工艺开发项目,并负责重庆、深圳、上海等铝合金城铁项目工艺开发。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以平均每年服务生产项目10余个、新编数控加工程序50个部件的行动力,为各产品项目的生产提供了人才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今的中车长客研发团队,正在以自主创新的实力,让“大国重器”更有底气。

以2019年进入中车长客工作的王健为例。当初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长春报效家乡。刚一入职,在前辈们的“传帮带”下,王健就投入到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研发项目的冲刺阶段。边学边干边成长!5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中车长客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新技术研究部副部长,并且是氢能源市域列车氢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带头人。因是“全球首列”,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这个由“90后”组成的研发团队就摸着石头过河。在电网智能调度优化相关研究中,他们汲取到让列车节能低碳的灵感;在技术攻关过程中,他们攻克了车辆架构设计、混合动力控制等层层难关……正是研发团队与一线工人节节发力、形成合力,使得中车长客始终站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时代前沿,一步步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