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主岭市环岭街道靠山村石人生态园的温室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草莓正值盛果期,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宛如红宝石般镶嵌在绿叶间,散发出阵阵清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近年来,环岭街道通过发展“大棚经济”,以特色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支持,助力棚膜建设
建设每公顷冷棚需投入约6万元,暖棚则需10万元,这对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减轻农户负担,街道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在靠山村启动暖棚草莓项目,积极宣传棚室建设补贴政策,主动寻找符合条件的棚室,引导农户种植冷棚葡萄、蔬菜等错峰上市果蔬,并协助申请补贴。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村民致富,项目累计为脱贫户分红22.7万元,提供4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农户加入暖棚草莓产业。
风险预警,助力棚膜生产
冷棚主要由钢架和塑料布构成,暖棚则采用混凝土墙体、钢架和塑料布。在极端雨雪、冰雹天气下,棚室的安全面临挑战。为此,工作人员定期开展棚室安全生产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提前向村民发布天气预报,指导村民采取覆盖棉被、草帘等防护措施,确保棚室安全生产。
助力销售,保障产品口碑
农产品的销售是农户增收的关键,而良好的口碑则是销售的重要保障。街道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草莓、葡萄、香瓜等农产品,提升市场认知度;另一方面,配合农业农村局食品质量安全部门定期抽检大棚农产品,确保质量安全。此外,街道还计划在棚室规模扩大后,开展地域性蔬果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以点带面,深化棚膜发展
目前,环岭街道已建成70余栋温室、490余栋冷棚,累计投入超过2800万元,棚室经济初具规模。草莓、葡萄和反季豆角、黄瓜年亩产均超5000斤,年产值超过2600万元。街道计划在孤榆树、火炬、石人等村推广靠山村的成功经验,并继续探索棚膜经济的新模式,如棚膜西瓜、棚膜香葱等,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棚膜经济与“采摘经济”融合发展
棚膜经济的潜力不仅在于农产品的生产,还在于其与第三产业融合而生的“采摘经济”。一个采摘园不仅能带动农户增收,还能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和休闲娱乐的机会,丰富了当地居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度和获得感。未来,环岭街道将继续深化棚膜经济与“采摘经济”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伊海龙
通讯员 杨孝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