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仿佛来到了生产车间——这里有该校与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参照工业4.0标准共建的一条生产线,为红旗HQ9、EHS9两个车型生产地板部件。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师柏淑军介绍,该中心年产能达10万辆份,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
教师柏淑军(右一)指导学生操作库卡机器人。
该中心不仅拥有高端智能化生产线,还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设计了“训练岛”“技能岛”,指导学生通过实操掌握智能装备维护、保养、集成等技能。
课堂上,几名学生操作有些生疏,柏淑军立刻上手,耐心地演示了一遍操作步骤,并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和纠正。随后,柏淑军将学生们带回教学区。在这里,生产线上的各典型环节被分解成单个的“教学岛”。学生们将学习400学时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业机器人、工艺设备编程、调试、集成等课程,将在每个“教学岛”获得的技能穿珠成链,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技能体系。
“我们通过把汽车零部件生产融入教学场景,在真实装备支撑下进行实训,让学生快速提升技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真正实现‘入校即入厂、出校即上岗’。”柏淑军一边穿梭于学生们的工作点位一边介绍说。为此,学校还从一汽聘请了多名技术能手和工程师,利用工休时间为学生上课。学生以订单方式培养,毕业后,可以进入一汽模具等汽车制造或装备集成企业,成为现场工程师。
“本来课本上的结构图、数据是很枯燥的,但是与实操配合推进就变得有趣了。”大三学生甘兴泽说,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他已经基本掌握了库卡机器人编程,并开始了更深领域的学习探索。他说:“实训课就像考试,有哪些知识掌握不扎实立即能体现出来,发现问题,直接在课堂上就能解决,学习效率更高。”
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并不仅仅是一个实训场景。目前,参与中心共建的校企双方已经申报了吉林省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并获批筹建。柏淑军介绍,“我们已开启部分科研项目,比如智能焊接、机器视觉、自动装配等方面的研究,将来还会与更多学校携手,引进更多智能制造领域前沿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位。”
在校内与一汽模具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一汽启明共建智慧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不断深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多可能性,协同推进工匠精神传承、产教融合项目开发、学生实习实训等,真正实现校企联动。
在国家汽车工业发展道路上,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管理型优秀人才,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振兴贡献力量。遵循“服务汽车产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积极探索产、教、科、城融合发展体制创新,坚持做职业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生态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努力为国家汽车产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