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黑土地 筑梦现代化 ——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剪影

扎根黑土地 筑梦现代化 ——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剪影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全省“三农”战线引发热烈反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释放出重农强农强烈信号。我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春耕准备工作,做好农资保障,深挖特色产业潜力,确保今年粮食稳产丰产开好局、起好步。

备足“粮草”助春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我省全力投入粮食增产工作,各地备春耕工作如火如荼,多措并举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在保障种子质量上,省农业农村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厅联合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包侵权等五项违法行为,省、市、县三级联动严惩违法行为。

各地在备春耕工作中各显身手。舒兰市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农资储备充足,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发布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德惠市立足“早”字,落实种植意向、春耕物资、农技服务、农机检修和抗旱措施“五个到位”,全方位护航春耕。产粮大县梨树县,种子企业全力保障供应,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升黑土地肥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早行动,众惠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7家合作社统一订购农资,邀请专家授课助力增产增收。松原市宁江区大洼镇房身村提前检修农机具,预计4月下旬播种。大安市聚焦盐碱地改良,借助数字化农田管理提高施肥精准度。辽源市农机市场在补贴政策下销售火爆,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为粮食增产筑牢根基。

产业赋能乡村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出部署。

近年来,我省紧抓市场机遇,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品质为基础,通过精深加工让产品以新形态进入市场,秉持树品牌、兴业态、提效益思路,朝着高质量、高科技、长链条、高效益方向发展,为建设农业强省注入强大动力。

靖宇县立足当地资源,发展蓝莓产业。初春,蓝莓种植基地大棚内一片忙碌。“10亩蓝莓预计收获4000公斤,春节前上市,高峰时每斤七八十元,一季收入至少50万元。”新时代家庭农场主焦明艳说。全县94个村参与,占行政村85%,重点培育5个乡镇,蓝莓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吉林农业大学吴林教授在花园口镇成立靖宇蓝莓科技小院,专注蓝莓技术研究,有力推动产业升级。

在蛟河市黄松甸镇三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里,工人们忙着制作木耳菌包。机械化生产大幅提升效率,合作社理事长曹维生说:“今年开工就接到订单300多万段,日生产菌包8.6万段,用工人数达70多人。”依托长白山区自然条件,我省打造国家级吉林长白山黑木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多个特优区,推动食药用菌产业园区化、集群化、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2025年,黄松甸镇计划种植黑木耳1.26亿袋、灵芝124.4万段。

此外,我省制定印发11项措施助力食药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黑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栽培规模27.9亿袋。“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成为“吉字号”农产品的闪亮名片。

治理铺就和美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果。

在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永合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村规民约全覆盖。村干部、党员与志愿者踊跃投身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通过举办集体婚礼、“鹊桥会”等活动,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村民文明素养与环保意识得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显著增强。

桦甸市桦郊乡小稗子沟村通过每月一次的“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曾经垃圾乱堆、污水横流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村民从被动接受环境整治转变为主动参与建设,不仅乡村环境焕然一新,村民文明素养也得以提升。

延吉市朝阳川镇太兴村借助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小镇,依托抗联文化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提升了乡村知名度,还带动村民增收,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小石村在乡村治理中,打基础、引项目、美环境、育产业、强治理、树新风。如今,小石村柏油路环绕田地,民宿独具江南风韵,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产业兴、村庄美、农民富、民风好的华丽转身,成为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村庄。

人勤春来早,沃野涌春潮。吉林大地上,正在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毕玮琳 任胜章 冯超)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