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授予202个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称号,授予3316个村镇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授予4688个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授予798户家庭全国文明家庭称号,授予890所学校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其中,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彩织街道力旺社区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潭镇友好村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长春南湖实验中海小学、吉林外国语大学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市实验中学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彩织街道力旺社区
彩织街道力旺社区辖区总面积1.092平方公里,共有金叶嘉园、力旺赛歌维亚、力旺莫里诺斯、力旺珺临、力旺•弗朗明歌、棠棣6个居住小区。现有居住人口3757户、8432人。力旺社区为党委建制,共有6个党支部,在籍党员398人。社区内设公共服务大厅、图书室、骑手驿站、环卫工人休息点、警务室等。各功能室基础设施完备。
十几年来,力旺社区结合实际,积极响应区党工委、管委会和街道党工委的号召和要求,致力于打造“幸福力旺”社区服务品牌,推行“力旺•心连心”工作法,建设“红色五型党组织”,实现了社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服务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和高度融合。
力旺社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吉林省文明单位”“长春市党建精品社区”“长春市幸福社区创建示范社区”“长春市绿色社区”等多项荣誉。
玉潭镇友好村
玉潭镇友好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屯,现有村民520户、1850人,耕地600公顷、林地550公顷,森林覆盖率48%。
友好村自然禀赋优越,绿水青山环抱,具有发展文旅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净月潭风景区、长影世纪城、东北虎园、新立城水库和长春市的制高点海拔386米的大顶山等现有资源,全力打造全域特色文化旅游体验综合体。常安驿站、林海雪原、农泉岭等成规模山庄积极发挥着旅游龙头作用,目前该处渐渐成为了全镇乃至全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树立了玉潭镇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经过多年精心打造,村域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了村屯绿化美化亮化,村屯环境整治已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友好村班子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下,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乡村旅游观测点”“吉林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吉林省田园综合体试点村”“吉林省最美乡村”“长春市全域旅游示范村”“长春市美丽乡村示范村”“长春市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工作联系点”“长春市巾帼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长春南湖实验中海小学
长春南湖实验中海小学2006年建校,秉承“明德 博学”的校训和“有才而性缓,专注而幸福”的办学理念,让“幸福的中海,创新的中海,奔跑的中海,我们的中海”的中海精神永远传承。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勇于实践的教师队伍,任职教师专业合理,满足任教学科需求。近百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称号。
中海小学构建了“传统文化之美、科学奥秘之美、国际视野之美、艺术健康之美”的“四美课程”体系,与常规意义上分年级、分班级,管理“整齐划一”的校本课程不同的是打破年级界限、打破内容界限、自主申报、自主选课,全校联动,形成中海特有的流动的课堂和行走的课堂。
学校秉持“润德中海”的德育体系,将“立德树人、明德博学”和“有才而性缓,专注而幸福”设立为德育体系双重培养目标,围绕中海学生、教师、家长画像,以“四坚持六育人”的模式融合为德育体系根本途径。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创意无限的学科活动,让知识的积累成为一种快乐的体验;立体灵动的综合实践,把能力的训练延展到无限的空间。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首批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优秀STEM教育学校”“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STEM教育实验学校”“第三批全国新样态实验校”“全国名校联盟示范学校”“全国小学名师发展联盟理事单位”“长春市党建工作五星级社会组织”“全国平安和谐校园”“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办学校‘守诚信、重教学质量’双保障示范单位”“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领航学校”“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AAAAA单位”“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校”“全国旱地冰球实验校”“吉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称号。
吉林外国语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学校创办于1995年,是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A类建设高校和博士学位A+培育单位。学校占地面积7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万平方米。校园内山水环绕的自然气息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相融合,凸显环境与人文的统一,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现已成为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吉林省应用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确立“系统抓建、多措并举、整体联动”的总体思路,采取“学校推动、一体联建,思想渗透、全程促建,恪守阵地、打造平台,建强队伍、典型引领,凝练文化、精神塑造,美化环境、氛围熏陶”等有效举措,持续深化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成果。
深化思想引领,夯实理想信念之基,优化“一核两翼六维六融”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关成果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强化师德师风,巩固立德树人之本,探索形成“多维融通、梯次培育、贯通培养、双向共育”具有民办高校特点的师德师风培养体系,学生工作部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示范岗等。打造特色文化,积淀大学精神之魂,以“国际文化艺术节”和“中华传统文化节”为两翼,实施“四个一”文化育人工程,创建“文化信使”“礼敬中华”等文化艺术实践活动20余项,人人都是志愿者成为学生鲜明标识,引导学生“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讲好中国故事”。加强阵地管理,弘扬校园旋律之正,以“通用语言文字+朝、俄、蒙语等”推广范式,积极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国际化传播,打造“Z世代留学生看吉林”国际传播品牌。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始建于1956年,最初职能是接收战争烈士遗孤,现职能为民生兜底保障儿童福利机构,专门收养、教育省内各族城乡孤儿和事实上无人抚养适龄儿童。
学校位于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由教学楼、宿舍楼、餐饮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等13个单体建筑组成,是集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贯通培养教学单位。现有学生911名,其中校内就读635人,校外就读大学生、高中生共276人。现有教职工181人,包括正高级教师6人,副高级教师55人,心理咨询师44人,社会工作师2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1人。
学校始终秉持“全心全意服务孤儿”的办学宗旨,以“办有温度的教育,铸有梦想的人生”为办学理念,努力践行“家校融一体,教师父母集一身,育养铸魂承一脉”的办学特色,肩负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三重职能,6000余名孤儿从这里走向社会,基本实现了个个有本领、个个有发展。
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得到党和各级政府支持与帮助,得到社会各界关心与关注。近70年风雨兼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发展成果相继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报道。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长春市立中医进修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校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多维、开放、经营”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中医药为主,医、工、管、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院士、国医大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全国名中医、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岐黄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73人(次)。有博士生导师186人,硕士生导师753人。
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935名,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及教学团队1门(个)。附属医院入选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主编规划教材120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十四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18项。学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励384项,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坚持社会服务,加强高端医疗资源建设。建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三级综合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附属医院是首批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国家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单位,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附属医院党委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抗疫先进基层党组织”。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获批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创办《中医药历史与文化》集刊,打造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新载体。创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制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推广应用。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诸多荣誉。
长春市实验中学
长春市实验中学始建于1949年9月,前身为吉林省立长春高级中学,是长春解放后在城区建立的第一所独立高中。是首批全国文明校园,是吉林省首批办好重点高中,吉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在一届届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实验人戮力同心,积极响应号召,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学校文明建设。
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凝心铸魂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逐步形成了“铸魂润心、立志笃行”的德育理念,打造“12356”精彩德育管理模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厚植爱国情怀,组织开展两次“五四”青年歌会,高一年级红色研学、高二年级历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定期开展“正午讲书堂”;提升艺体素养,组织净月徒步、“巨星杯”篮球争霸赛等活动,在2024年长春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荣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周末组织学生前往市内进行场馆研学,农忙时组织学生到陈家店劳动基地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强化学生行为规范管理,集中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吉林省中小学文明礼仪规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团体辅导,为学生舒心解压。通过一项项精彩的德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文明校园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
筑牢教学教研根基
文明校园引领课程体系
长春市实验中学以全国文明校园建设为指引,深度融合文明价值与教育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子衿课程”体系。学校开发的60余个校本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强化了文明校园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4年初长春市实验中学被评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英才计划”十周年优秀中学与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组织了11个班级近70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式学习成果展示与汇报。2023年,吴梓萌同学荣获“全国优秀学员”称号,获得施一公院士签名授予的优秀学员证书;2024年,胡育玮、孙之羿两名同学获得省里推荐,参加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线下交流活动,分别获得施一公院士和陈杰院士签名授予的证书。
师资培养文化传承
保证办学可持续发展
长春市实验中学构建完善的“培-研-赛-思”教师成长体系,不仅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强调教师的文明素养与师德师风建设。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杏坛工程”等培养项目,开展青年教师培养活动,如青年教师假期自主研修成果汇报、读书分享会、专业发展培训会、青年教师赛课活动等,锤炼能力,展示风采。科学严谨的培养体系,使一批批教师脱颖而出。近三年先后有5人入选吉林省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8人入选长春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50余名教师荣获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省市级科研课题结题近百项。
加强校内文化布置
共建校园和谐生态环境
长春市实验中学是国际绿色生态学校,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树木覆盖率达46%,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功能建筑。主干道两侧布置校园文化长廊,串联起学校的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学校巧妙运用公共电子屏和各班电子班牌,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渲染。通过700多个高科技监控点的全面覆盖,学校构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智慧安全体系。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在现代与自然交融、安全与智慧并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长春市实验中学将继续秉承文明校园的建设理念,不断提升校园文明水平,为培养更多具备文明素养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来源:文明新长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