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春市净月开发区玉潭镇的群山与绿树环抱中,镶嵌着一颗被优质文旅资源“众星捧月”却尚未大放光芒的明珠——友好村。在村部,村党支部书记马金荣说起周边资源,如数家珍。这个距离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的村庄,被长影世纪城、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东北虎园及在建的长春方特、长春动植物公园等“千万级流量引擎”紧密环绕。说到这里,马书记面色略显尴尬,她说:“我们本应首先承接各大景区的溢出效应、分享文旅红利的近水楼台,然而现实却是‘流量’擦肩而过,宝贵资源沉睡山野,村庄发展错失良机。这一巨大反差,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帮助我们尽快破局!”
专家与村党支部书记交流
现状之叹:坐拥“金山银山” 难摘“发展果实”
“流量过境”的尴尬。五大景区(含在建)如同强大的“磁石”,吸引了海量游客,但友好村却未能建立有效的“流量截留”机制。游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村庄沦为纯粹的“背景板”和“路过地”。大顶山作为长春地理制高点,每年吸引数十万人登临,却因缺乏核心吸引物和消费场景,未能转化为村庄发展的有效动能。
“资源沉睡”的叹息。万亩森林郁郁葱葱,大顶山风光这边独好。然而,这些优质生态与景观资源,尚未系统性地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体验产品、特色业态和消费品牌。“绿水青山”如何高效变现为“金山银山”,是摆在友好村面前最关键的课题。
“机遇流失”的紧迫。长春方特、动植物公园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其开园初期将引发新一轮客流高峰和媒体聚焦。这是友好村抢占市场先机、建立配套关联、嵌入游客行程的黄金窗口期。若此时仍无实质性动作,待新景区格局稳固,友好村容易沦为“灯下黑”,错失发展机遇。
战略价值:友好村升级非一村之事 事关区域文旅格局
友好村的农文旅升级,其意义远超一个村庄的发展。
完善长春都市圈的关键拼图。长春近郊集生态观光、深度体验、亲子互动、乡土文化于一体的高品质微度假目的地有限。友好村的崛起,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文旅吸引力和竞争力。它将不再是“路过地”,而是“必游站”和“目的地”。
盘活区域流量、实现协同发展的枢纽。友好村地处几大景区的几何中心,具备成为区域游客集散次中心和服务配套基地的优势。通过科学的交通联动(如穿梭巴士)、业态互补(差异化餐饮、特色住宿、深度体验)和营销捆绑(联票、优惠券),友好村能有效疏导、承接并服务好五大景区的客流,变“单点火爆”为“共享共荣”,有效提升净月区乃至长春市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
打造乡村振兴“流量驱动型”模式的创新样板。友好村拥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却没有找到有效转化路径。其成功升级,将探索出一条“依托都市流量、激活生态资源、实现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价值。它证明,毗邻大市场的乡村,完全可以通过精准定位和农文旅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破局之策:需多方联动 抢抓窗口期
友好村的蝶变,非一村之力可及,迫切需要相关部门高位统筹、强力推动。
顶层设计,规划先行。 建议编制《友好村农文旅融合振兴专项规划》。规划需立足区域全局,明确友好村在长春都市圈和净月文旅集群中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共赢。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优先投入。启动优化升级通往友好村主干道及村内路网,重点解决与五大景区的“最后一公里”高效连接。可以开通“友好村景区穿梭巴士/电瓶车”示范线路。 可优先建设“大顶山观景平台(长春之眼)”及配套步道、安全设施,这是引爆友好村、树立地标、吸引游客“专程而来”的核心引擎。做好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村内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智慧导览系统、水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水平,满足游客基本需求。
创新机制,激活主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主体”的运营机制,支持成立平台公司、专业文旅运营商、村集体合作社共同参与的合资运营公司,确保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强化利益联结。制定清晰、可操作的利益分配方案,确保村民通过资产入股、参与经营、务工就业、农产品销售等多渠道稳定增收。
营销赋能,区域联动。 建议将友好村纳入长春市整体文旅营销体系,在市级的旅游宣传片、推介会、官方新媒体平台上给予重点曝光。 支持友好村策划举办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标志性活动(如登顶节、森林音乐节),提升知名度。
友好村,这块被优质流量环抱的“璞玉”,亟待精心雕琢方能璀璨夺目。抓住当下宝贵的窗口期,将其打造成为长春都市圈的“生态会客厅”和乡村振兴的“流量转化样板”,正当其时。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