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悄悄把阳光揉成了浅黄的碎片,落在早行人的肩头。稻穗也压弯了腰,把每一缕阳光都酿成了饱满的金黄,沉甸甸地垂向土地。作为“天下第一粮仓”,榆树这片黑土地从不负耕耘——2024年,63.79亿斤粮食产量已为其写下厚重注脚;2025年秋风再起时,田间作物穗粒饱满、长势喜人,丰收的脉络在每一寸土地上清晰延展。
在榆树市水稻种植领域,技术创新与科学管理协同发力,成功实现整建制水稻单产提升目标。今年水稻黄熟期,经吉林省农业总站及省农科院多次实地测产,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较2024年提高25公斤以上,为秋粮丰收筑牢根基。
从稻田里轰鸣的收割机到加工厂中运转的生产线,榆树正以“藏粮于技”的实践,将丰收盛景转化为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力量,让“天下第一粮仓”的金字招牌在创新中愈发闪亮。
生态答卷:鸭田共生孕出有机米香
清晨的保寿镇红旗村,秋阳穿透薄雾,洒在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田埂边,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的目光掠过成片金黄的稻穗,指尖拂过饱满的稻粒,语气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珍视:“我们摸索多年,终于把鸭子和水稻‘凑’成了好搭档。”
这片稻田藏着榆树农业的生态巧思——鸭田米种植技术,让水稻与鸭子在田间共生共长。不同于传统种植模式,这里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鸭子成了“田间管家”:它们在稻行间穿梭,啄食杂草与害虫,避免了杂草争夺养分、害虫啃食稻苗的问题;同时,鸭子的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实现了“浑水肥田”的良性循环。阳光下,稻穗低垂,偶尔能看到几只鸭子在稻丛中探头,清脆的鸭鸣与稻叶的沙沙声交织,构成了生态农业的生动图景。
田埂另一侧,4台水稻收割机正以整齐的队列推进,巨大的割台将稻穗卷入,金黄的稻谷顺着输送带落入粮箱;6台农用拖拉机运输车紧随其后,装满稻谷的车斗在田埂上连成一串,车轮碾过田埂的痕迹里,满是丰收的踏实。这忙碌而有序的场景,既是对生态种植的最好回馈,更是榆树用技术守护粮食安全的鲜活注脚——每一粒有机鸭田米,都承载着“纯天然”的品质承诺,也见证着“藏粮于技”的生态智慧。
品质坚守:订单种植锁住“稻花香”
时针指向下午1时,大坡镇西山村的稻田里,另一场丰收图景正徐徐展开。吉富米业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稻花香2号”的独特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负责人刘福安蹲在田边,剥开一粒稻谷,雪白的米粒透着莹润的光泽:“我们种的是‘订单稻’,从下种到收割,每一步都得盯着品质。”
这片1500亩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采用“订单模式”连接农户与市场,而“品质”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为了杜绝化学干预,种植过程中全部采用物理杀虫方式——田间架设的诱虫灯在夜间亮起,成了害虫的“天敌”;人工除草队则穿梭在稻行间,用手拔除漏网的杂草,确保每一株水稻都能在无干扰的环境中生长。“慢一点没关系,要的就是这份纯粹。从选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的精细化管控,都是为了让‘稻花香2号’的口感与营养不打折扣,最终达到有机绿色标准。”刘福安说。
田埂上,几台水稻收割机正匀速作业,割台划过稻田,稻穗被整齐收割,留下的稻茬高度均匀——这是对土地的尊重,也是对后续种植的考量。收割下来的稻谷将直接运往稻米加工厂,省去中间环节,确保“从田间到车间”的新鲜。
阳光洒在收割后的稻田里,露出的黑土地肥沃而松软,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不仅是产量的丰收,更是品质的丰收;榆树的粮食安全,既要有“量”的保障,更要有“质”的坚守。
产业延伸:万吨加工线撑起“全链条”
下午14时,大坡镇西山村的吉富米业加工厂内,机器的轰鸣声取代了田间的稻叶沙沙。走进厂区,4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里,生产线、仓储区、烘干设备分区明确,一派现代化景象。刘福安站在稻米加工生产线旁,看着稻谷经过清理、砻谷、碾米等环节,最终变成雪白的大米,语气中满是自豪:“我们2006年建厂,从一开始就想做‘全链条’,现在终于慢慢实现了。”
这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早已不是简单的“稻米加工厂”。厂区内,水稻专业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能快速处理新鲜收割的稻谷,避免霉变;稻米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每天有大量大米从这里产出,销往全国各地。2022年,公司又新建了年产2000万穗糯玉米生产线,金黄的糯玉米经过加工,变成了真空包装的鲜食玉米,走上消费者的餐桌。
“下一步,我们还要做玉米面条、脱皮玉米粒,甚至玉米罐头、玉米汁饮料。”刘福安指着厂区内的预留空地说,拓展糯玉米深加工品类,既是对粮食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的探索。在加工车间的尽头,成品仓库里整齐堆放着包装好的大米和糯玉米,每一件产品上都印着“榆树产”的标识——这不仅是产品的标签,更是“天下第一粮仓”从“种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加工得好”的产业自信,也是榆树用全链条思维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动实践。
技术赋能与科学管理是筑牢水稻单产提升根基。为破解农时与效益难题,“榆树市引入农机技术推广站的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实现整地与秋收协同推进。此项技术不仅不影响农机整地作业与水稻正常生长,还能同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改善大米产量与品质,成为当地秸秆处理与耕地养护的优选方案。”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张德春说。
从保寿镇的鸭田稻、到大坡镇的稻花香、再到加工厂里的现代化生产线,今年的榆树秋收,是一幅有生态温度、有品质厚度、有产业深度的图景。这片黑土地上,“藏粮于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每一粒稻谷、每一次创新中的实践;“天下第一粮仓”的称号,也不是一份荣誉,而是守护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责任与担当。
金秋已至,丰收未央。榆树正以更坚实的步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