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水的滋养与守护。作为承载红色记忆的“英雄城”,四平市始终将水利工作作为保障民生、优化生态、驱动发展的战略支撑,紧跟国家水利发展战略导向,全面落实四平市“1288”总体工作思路,在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领域持续攻坚,一系列水利工程落地见效,筑牢城市水安全屏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四平二龙湖水库新貌。李坤 航拍
筑牢防洪减灾屏障——守护城市安全底线
“水安则城安,城安则民安”。四平市地处辽河流域重要节点,历史上曾受汛期内涝、河道洪水等困扰。市水利局坚持“系统施策、标本兼治”,从河道治理、隐患排查发力,构建“上拦、中疏、下排”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将城市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让“安全”成为市民生活“定心丸”。
——河道综合治理:还江河安澜本色。
河道是城市防洪“主动脉”,条子河作为穿城而过的重要水系,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城区水安全。四平市以南北河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湿地错峰等措施,全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
清淤疏浚河道。累计清理南北河河道垃圾2万立方米,打通8条应急行泄通道。如今南河平均宽度45米、北河60米,较之前平均拓宽5米,行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升至百年一遇,彻底解决“河道淤堵、洪水滞留”难题。
加固护岸堤防。采用“地被植物+灌乔木”生态护岸技术,建设护岸14.24公里,既增强抗冲刷能力,又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空间,实现“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双赢,目前南北河堤防达标率为100%。
湿地建设错峰。在南北河汇合处下游,打造84.64公顷西湖湿地,其中水域面积10.5公顷,建钢闸坝2座,最大蓄洪15万立方米,相当于为城市增设一座“天然水库”,有效削减洪峰,减轻城区防洪压力。
——隐患排查整治:织密汛期安全“防护网”。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市水利局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建立“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盘”工作机制,确保防洪设施安全运行。
汛前排查全覆盖。秉持“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问题、查不到隐患就是最大隐患、不吸取教训就是最大教训”的作风,每年组织专家组对全市53座水库、3条主要河流和水毁修复工程无死角排查。2025年汛前明确185名责任人,发现并整改隐患125个,整改率达100%。
汛中巡查无死角。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联合气象、水文部门成立会商专班,对重点堤防不间断巡查,科学调度水库预泄腾库。2024年成功抵御东辽河王奔断面1510立方米/秒洪水,全市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
汛后复盘促提升。每年汛后,对整个汛期工作进行整体“复盘”,系统梳理防御经验与薄弱环节,推动水旱灾害防御从“应急处置”向“体系提效”转变。

四平西湖湿地公园俯瞰。李坤 航拍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城乡用水需求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市水利局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通过水源工程建设、节水型社会创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举措,构建“城乡一体、供保平衡、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让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水源工程建设:破解“水源不足”难题。
打通“引水动脉”。近年来,四平市本级累计新建和改造老旧供水管网9.36公里,建设二次供水设施19个。2023年,投资1.9亿元的第一净水厂扩建工程通水,日供水能力从11.2万吨提至15万吨,解决用水高峰区域性停水问题;2024年投资9070.77万元,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2025年1月,中部城市引松供水正式为城区供水,补充优质水源,提升了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守护“地下水库”。形成“一减一增”治理模式和“节、管、换、补”措施,地下水开采系数恢复至0.43,实现采补平衡。2024年,四平市成为吉林省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中唯一成功“摘帽”地区,超采区实现清零。
——节水型社会创建:推动“节水减排”转型。
“节水就是开源,减排就是保护”。市水利局从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发力,提前完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建设,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建成率近60%,节水型高校建成率100%,节水型小区建成率36.9%。
工业节水,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指导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节水,高耗水行业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四平君乐宝乳业等15家企业成为省级节水型企业;金士百啤酒集团投资3600多万元进行节水技术改造,水耗从4.68百升/百升降至2.89百升/百升,达到国内同行业一流水平。
农业节水,实现灌区“高效灌溉”。“十四五”期间,指导8个灌区实施了7个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35亿元,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至0.61,改善灌溉面积31.60万亩,渠道衬砌率达到66.68%,骨干工程配套率达到86.88%、完好率达到89.18%。
生活节水,倡导全民“节水风尚”。依托“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节点宣传节水知识,2023年至2025年8月安装及更换水表2588块;推动公共机构普及节水器具,实现节水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变。
——农村饮水安全: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乡村振兴大局”。市水利局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实事重中之重,实施巩固提升工程,让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舒心水”。
建立稳定水源,让农民“有水喝”。全市现有农村供水工程1275处,自来水普及率99.21%,受益人口约128万人,计量收费工程比例为62%,千人以上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占比81%,基本实现24小时供水全覆盖。
确保水质达标,让农民“喝好水”。联合市卫健委检测农村供水工程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近年来共争取626万元资金提升97处工程水质,受益人口约8万人。铁西区平西乡太平沟村张先生说:“过去喝自家小井水,水质和水量没有保障。现在好了,水龙头一开就是净化水,再也不担心水质了。”
坚持长效管护,让农民“长久喝”。推进农村供水工程企业化运营,完善水价和水费收缴机制。近年来共争取1838万元维修养护资金,维修工程1528处,受益人口约85.78万人。

治理后的伊通河风光如画。于金有 航拍
修复水生态环境——绘就“水清岸绿”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水利局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景观打造,让“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愿景成为现实,为市民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宜居环境。
——南北河生态修复:让“母亲河”焕发新生。
南北河是四平主城区的“母亲河”,曾因污水直排导致河道黑臭、生态退化。市水利局以“控源截污、生态修复”为抓手,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母亲河”重焕生机。
控源截污,切断“污染源头”。建设南条子河38.577公顷河道型人工湿地、90.66公顷生态隔离缓冲带;打造84.64公顷西湖湿地,其中绿化面积52.5万平方米,8公顷潜流湿地日净化污水3-5万吨,条子河水质得以改善,“臭水池”变身“碧水湖”。
生态补水,激活“河道活力”。2021年建成南北河生态补水工程,投入430万元新建3条总长1770米补水管线;2023年以来累计补水2523.63万立方米,确保河道常年有水。如今河道内重现鲫鱼、泥鳅等水生生物,春季有赤毛鸭等保护鸟类栖息,成为市民观鸟“打卡点”。
景观打造,呈现“城市绿廊”。实施百里生态林廊项目,沿南北河及接融大街建设75公里滨河生态林荫廊道,种植30余种乔灌木,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带。市民李女士说:“以前南北河又脏又臭,没人愿意来;现在环境这么好,我每天都来散步,心情特别舒畅。”
——河湖长制深度实践:让“长效治水”纵深推进。
河湖长制施行以来,市水利局推动河湖治理从“河长领治”向“社会共治”、从“治一河(湖)”向“治全域”转变,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平河湖治理新路径。
四级河湖长全覆盖,实现“有人管”。2017年四平启动河湖长制,目前全市设立975名市、县、乡、村级河湖长,实现河湖由“没人管”向“管得好”转变。
聚焦重点控源截污,明确“怎么管”。推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末端污水全收集;推行绿色有机耕作,保持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建设17个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1432个村屯收集点,以及58座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771个行政村垃圾治理全覆盖;科学调度生态流量,开展侵蚀沟治理。
健全长效机制体系,实现“管得住”。2023年施行《四平市辽河流域协同保护条例》,建立跨区域协同共治机制;将河湖长制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考核,考核结果与“官帽子”“钱袋子”挂钩;建立“提示、预警、督办、约谈、问责”5步机制。四平市河湖长制工作在我省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中名列前茅。

梨树县十家堡镇八棵树村七组刘文生家通上了自来水。
创新水利管理举措——夯实常态化防治根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市水利局在管理体制、科技应用、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创新,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健全管理体制:让“责任”落地生根。
双总河长制,压实“治水责任”。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总河长的机制,将“部门负责”变为“首长负责、部门共治”,常态化“清河”,协同推进河湖环境防治。
权责清单,明确“管理界限”。制定并动态调整水利权责清单,列明职权依据、实施主体等,避免“越位”“缺位”,实现“清单之外无权力”,方便群众办事和社会监督。
协同机制,凝聚“治水合力”。建立“河湖长+河湖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水利+税务+公安”联动机制,构建全域治水管水网络。如黑臭水体治理中,水利、环保、住建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确保任务如期完成。
——科技赋能水利:让“智慧”守护河湖。
水旱灾害预警:依托省水旱灾害防御平台和市态势感知平台,实现雨情、水情、工情实时监测及重点水利工程24小时视频监控;推进水旱灾害防御无线通讯项目建设,建成后可在“三断”极端情况下保障应急通讯。
供水管网监测。两次更新改造供水管网监测系统,实现164个泵站、23个管网压力检测点24小时在线监测,实时掌握管网压力、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处理故障,提升服务效率。

范家拦河闸水毁修复工程现场。
——队伍建设强化:让“人才”支撑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市水利局通过人才引进、培训教育、考核激励等措施,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水利队伍。
人才引进,注入“新鲜血液”。2021年以来,通过“公开招聘+校企合作”等方式,吸纳专业人才50余人,其中水利工程本科生18人、硕士生6人、高级工程师7人,为重点工程、灾害防御提供人才支撑。
培训教育,提升“业务能力”。2024年举办“铸魂·提能”青年干部培训班,40余名青年干部参与,通过“理论+专业+实践+廉政”教学,以及参观见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能力,局党组书记、局长讲授“开班第一课”,寄语青年干部扎根水利事业。学员们走进四平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深入水库、湿地公园等一线阵地感悟水利发展,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之基、提升履职能力。
考核激励,树立“用人导向”。2021年以来提拔使用36人,晋升职级和中级以上职称161人(正高级职称14人),激发职工的干事热情。四平市水利局2022-2024年连续3年获评市直优秀领导班子,2024年获评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高鸿 王纪佳 杨率鑫)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