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岁月针脚穿过大红喜字
当泛黄婚书仍存誓言温度
当旧时光里的花轿拂去尘埃
我们总能在老物件的褶皱里
触摸到爱情最初的模样
也读懂婚姻最绵长的意义

伪满皇宫博物院全新展览《天配良缘——近现代婚恋婚俗实物展》,将于11月7日开幕。展览以300余件珍贵实物、6大主题场景,沉浸式场景与暖心互动,解码中国婚俗变迁史,展示大半个世纪长春人的婚恋婚俗故事。邀请每一位珍视爱与家庭的人,共赴一场跨越百年的浪漫之约。

实物见真章,一器一物皆深情
300多件展品大多出自民间藏家,每一件都带着时光的包浆与生活的痕迹。翻开民国时期的婚俗礼帖,朱红底色上绘着孔雀开屏、喜鹊登梅,充满时代印记,笔墨工整的书法细细记录着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传统六礼,满是中式婚礼独有的仪式感。

1950年以后,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后的结婚证,褪去了花哨纹饰,变成庄重的法律文书,纸张虽已泛黄,但“自主自愿”的字样依旧清晰,见证着婚姻不再是“结两姓之好”的民间契约,而是两个人基于爱与责任的自主选择。
展柜里的定情信物,藏着朴素而动人的浪漫——

1992年胡先生送给恋人的手帕,上面写着“永远爱你,可爱的小萍萍”,字迹带着青涩却满是赤诚。

1960年的一本旧书上,扉页写着“赠你此书,愿你好好生活,时刻鞭策自己”,那时候的爱情,是互相成就的温暖。

一叠磨出毛边的粉色车票,来自一对分别在八面城与鞍山的恋人,一张又一张往返车票,印满了跨城奔赴的相思,让人动容。
场景忆旧年,烟火气里寻共鸣
展厅里复原的上世纪70-90年代家居场景,一脚踏入就像穿越回父母的青春岁月。

曲别针穿成的糖纸门帘,在灯光下透出细碎的彩光,长辈们看了总会念叨“我们当年就是这样的”。

铁艺床上铺着印着“囍”字的床单,旁边立着刷着黄漆的老式衣柜,上面摆着的收音机隐约飘出老歌曲调,连茶几上的搪瓷盘都还原了当年的模样。

展厅墙上挂着的不同年代结婚照,从民国时期的西装婚纱合影,到80年代的红背景登记照,每一张笑脸都带着时代的印记,轻易就勾起心底最深的回忆。

在这里会看到过去生活的痕迹,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引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互动赴良缘,沉浸式遇浪漫
门口的传统花轿铺着喜庆的红毡,游客可以坐进去,披上大红盖头,定格专属的浪漫瞬间。

在时光照相馆里,拍一组复古婚照,仿佛把自己放进了父母的青春相册。

AI动态婚宴区,配以实景搭建的喜宴桌椅,屏幕上的动态画面里,宾客举杯道贺、孩童追逐嬉戏,坐在这里仿佛真的置身旧时喜宴,能感受到那种邻里乡亲齐聚的热闹与温情。

留言板上,有人写下“一家人,幸福绵长”“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等美好文字,每一笔都是最真挚的心声。
来源:彩练新闻